孔庆东: 沙石峪的愚公移山精神-九游会老哥交流区
时间:2012-07-28 09:41:40 来源:东博书院 作者:孔庆东
2012年7月24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老师在河北遵化市沙石峪村,参观了“沙石峪纪念馆”,并与“当代愚公”、沙石峪资深解说员、当年沙石峪建设的亲历者李凤忠老人、沙石峪党支部书记周国军探讨如何弘扬沙石峪的“愚公移山”精神?
沙石峪:“当代愚公”换新天
2011-06-29 来源:唐山劳动日报
[提要] 解放前,这里是因“土如珍珠水如油,漫山遍野大石头”而远近皆知的穷山沟。当年凭借着让高山低头、令河水改道的愚公精神,沙石峪人用铁肩膀、铁手掌、铁脚板创造了人间奇迹。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1921――2011)
解放前,这里是因“土如珍珠水如油,漫山遍野大石头”而远近皆知的穷山沟。解放后,这里因“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先后使400亩荒山变成良田,被周总理赞誉为“北方农业的一面旗帜”,因“当代愚公”精神而闻名中外。
这就是沙石峪。
进入新世纪,沙石峪人秉承艰苦创业的愚公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围绕打造生态旅游新家园,又一次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谱写了愚公故里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沙石峪:“当代愚公”换新天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沙石峪村
1 “当代愚公”的由来
几十年前,遵化市新店子镇沙石峪村还是个“滴水贵如油”的穷山沟,每天早上,村里的男男女女都要步行十几里路到大老峪挑水。缺水还可以去挑,但那个时代,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缺土无异于失去了农业的保障。“土如珍珠水如油,漫山遍野大石头”,是昔日遵化沙石峪村的真实写照。当时仅有的几百亩地,是由两万多块田拼凑成的,一亩地少则八九块,多则八九十块。每年国家都要向沙石峪供应十几万斤粮食。
为改变贫穷面貌,当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张贵顺带领村民,用大锤砸,用尖镐凿,用双手挖,硬是把满地青石板揭去一层。为了加厚土层,张贵顺提出“社员外出不空手,每人都要带点土”的口号。十几天时间,青石板上一亩田被垫起了二尺半,村民总计行程1万多公里,挑土4600多担。为激励后人,沙石峪村头立起一块石碑:“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从1966年到1971年,沙石峪共动土石方1760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力1180万个,将原来2.3万块、780亩土地,改造成5020块、1200亩大寨田。
1962年6月27日,记者东生的长篇通讯《看愚公是怎样移山的》在《人民日报》刊出,沙石峪声名鹊起。1966年4月29日,周总理陪同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到沙石峪参观,之后的短短几年间,沙石峪接待了167个国家的包括4个国家元首、16国总理在内的3000多位国际友人。
张贵顺带领村民继续着劈山造田的工程。到1978年,沙石峪的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了80多万斤,当年向国家交售粮食20万斤。
2 青石板上崛起生态新家园
寸草不生的荒山变的草木翠绿,生机盎然。
经过张贵顺、闫福忠、闫宝庭等为代表的几代“愚公”的艰苦奋斗,沙石峪村改变了山多田少的历史,沙石峪人民也早已摆脱了昔日的贫困,但受自身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与各地的老典型相比,按照自身的历史价值要求,沙石峪发展的步伐显然还不够大。这也是以周国军为党支部书记的新两委班子上任以来一直苦苦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发展有赖于资源但不囿于资源。没有先天的资源优势,就要千方百计发掘、甚至创造属于自身的比较优势。”沙石峪人再一次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步入了科学发展的新征程。经过研究谋划,沙石峪确立了从本地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出发,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着力在发展绿色农业、绿色产业上做好文章的工作思路。
因地制宜,着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精品农业,打响特色农业品牌。按照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要求,积极退耕还林,按照“一亩果园半亩田”的多样化种植规划,重点发展以葡萄为主,樱桃、李子等为辅的高效益果品种植,形成了“山顶松槐戴帽、山间果树缠腰、山下粮田抱脚”的发展模式,玫瑰香葡萄种植面积就达500亩,通过对产品进行商标注册,统一用“沙石峪葡萄”品牌包装销售,农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仅林果一项,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以上。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205元。
上世纪90年代,为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村里先后建起了轻质碳酸钙厂、再生胶厂、采矿厂等,在创造了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其对村庄环境的污染、周围生态的破坏也日益凸显。如何处理眼前的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效益固然重要,但以牺牲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代价的经济效益宁可不要。”沙石峪人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了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矢志不渝地建设生态美好家园。
沙石峪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态第一”的理念,实施了“四项工程”:
――污染企业拆迁工程。觉醒的沙石峪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毅然拆除了村头年创产值630万元但污染严重的碳酸钙厂,关闭了采选厂,对再生胶厂也实施了停产搬迁,彻底消除了污染源。
――荒山披绿工程。继承当年老书记张贵顺带领群众荒山植树的光荣传统,沙石峪人在山顶栽植松柏树,在山腰栽植大樱桃及核桃树等果树,逐年增加荒山植被覆盖率,努力使全村3000亩山场全部变成山林。
――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工程。配合遵化水务局积极组织实施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工程和小流域治理工程。目前,已投入资金40多万元,修建小塘坝12条,截浅流工程1500米,铺设管道5000米。
――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多方筹措资金150多万元,修建村街水泥路7780米,实现了户户通,在村内主街安装了20盏太阳能路灯,对街道两侧进行了绿化,为农户家家通上了自来水,并修建了村民中心和休闲广场,安装了健身设施,为村民们提供了休闲运动的场所。
当年凭借着让高山低头、令河水改道的愚公精神,沙石峪人用铁肩膀、铁手掌、铁脚板创造了人间奇迹。今天,沙石峪人更加注重“当代愚公”精神的宣传教育,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改扩建村史馆,以史育人。沙石峪投入100多万元,采用先进的声像设备,并配以当年真实物品,生动再现了当年村书记张贵顺带领村民开山造田、挖井取水的劳动场面,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世界各国代表团来沙石峪参观考察的热烈场景等。
以景感人,加强人文景点的修缮保护。投资40多万元,在村史馆前建起了占地6600平方米的广场,并在广场中央落成一尊高4.29米、重13吨的汉白玉周总理塑像,让人们时刻重温周总理当年视察沙石峪的历史时刻。
以文化人,营造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依托村史馆积极宣传廉政文化,将张贵顺带领村民开山造田、艰苦奋斗的画面进行喷绘和悬挂,使廉政文化建设与当代愚公精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时刻警示教育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勿忘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一种精神,一面旗帜,承载着过去,也必将引领着未来。沙石峪人以艰苦奋斗为内核的“当代愚公”精神,已积淀为一种文化力,正在为山村跨越式发展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3 生态红色旅游渐成气候
沙石峪村民中心休闲广场
村民用上了互联网
秉承六十年代的愚公移山精神,依托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唐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沙石峪人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正将昔日的小村庄打造成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家园。
发挥沙石峪村史馆作用,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村史馆,采用现代的声像设备,配以当年真实物品,生动再现了当年村民开山造田、挖井取水的劳动场面。在村史馆前文化广场落成了汉白玉周恩来总理塑像的同时,对中阿友谊树、大口井、愚公洞、一亩田等历史景观进行了修缮与保护。每年全国各地有上万名学生、干部来此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完善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重点实施了荒山披绿、污染企业拆迁等一系列工程。3000亩山场全部变成山林,林木覆盖率达到90%以上;对污染企业进行关停,彻底消除了污染源;投资142万元完成了道路硬化、小流域治理、主街硬化、绿化、亮化工程。
葡萄生态采摘
依托愚公故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2005年,沙石峪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随着各地游客的不断涌入,沙石峪人因势利导,把发展旅游观光确立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努力发展主导产业――葡萄种植,全村葡萄面积达800多亩,形成了500多亩的葡萄长廊,已发展精品葡萄采摘园4个、大樱桃采摘园2个、核桃园1个、农家院10家,并正在谋划建设投资350多万元的旅游服务接待中心。目前投资5000万元的葡萄酒基地已流转土地400多亩,栽植葡萄17万株,葡萄酒堡庄园正在规划建设中。同时,以新民居建设为依托的生态旅游建设项目、奇石馆、滑雪场也正在规划。
整洁的环境,古朴的民风,传统的教育,优美的风光,绿色的食品,招徕了更多的游客到沙石峪学习参观。每年到村游客数万人,不仅扩大了沙石峪的知名度,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历任“愚公”带头人
当年,青石板上一亩田被垫起了二尺半
从1942年沙石峪建立党支部至今,先后有四人担任村支部书记,他们带领沙石峪人,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开创了不同的业绩。
张贵顺,1942年沙石峪村建立党支部时任书记,任支部书记长达41年。任职期间,1951年组织互助组,1956年组织高级社,1958年组织人民公社。1953年开始,沙石峪用五冬六春、用工13000多个打了一眼深17米、直径17米的深井,以后又先后打深井20多眼。1956年他带领青年劈山填涧造良田,把沙石峪的零散地变成层层梯田。从1953年开始在山上植树造林,打造出工作林、青年林、民兵林、妇女林。从1956年开始栽果树,经过几年努力,实现了山上松柏戴帽、山中果树穿腰。1962年沙石峪被《人民日报》称为一篇活教材。1964年毛主席号召学大寨,搞大寨田,沙石峪在张贵顺的带领下,提出出门入户不空手,回来带回一把土,组织青年民兵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万里千担一亩田”。1968年开始沙石峪修水渠,实现了山下千亩千斤水浇田。
闫福忠, 1983年任村支部书记。任职后,开始分田到户,实行大包干,先后建成食品厂、化工厂、橡胶厂、氧化锌厂,实现了工农业共同发展。
闫宝庭,2001年任支部书记。任职期间开始在山上进行绿化工程,把沙石峪创建成省级文明村,建设了沙石峪村史馆,着手打造生态村。
周国军, 2004年任支部书记。任职后带领群众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新建葡萄采摘园200亩,樱桃和核桃采摘园各100亩,修建村街主路8000多延长米,建设生态广场,重塑周总理雕像,改造村内自来水,协助有关部门改、扩建村史馆,并对村民中心进行改建,安装太阳能路灯20盏。2005年沙石峪被国家批准为农业旅游示范点,2009年被唐山市纪委定为唐山市廉政教育基地及唐山十中等多所学校的德育教育基地,2007年以来一直被河北省评为省级文明村。2010年开始招商引资,对土地进行流转,截至目前,共流转土地近400亩,已栽葡萄17万株。
赞誉与嘱托
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已先后有周恩来、李先念、陈毅、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上百位省部级领导和世界上多个国家代表团、多位国家元首前来沙石峪参观考察。
“越是贫苦的地方,人们的干劲越大。你们这种挖山不止的愚公精神,很值得各地学习效仿,你们才是当代的活愚公。你们能够把贫穷的家乡改变得这样好,在中国还是少见的,正好作为我们的大学校嘛!千万记住,要让愚公精神代代相传啊!”
――1966年4月29日,周恩来总理视察沙石峪
“艰苦奋斗忆当先,劈山填涧造良田。为了农业夺高产,万里千担一亩田。万里还要继续走,千担还要永远担。”
――1966年4月29日,陈毅副总理视察沙石峪
“思想挂帅,科技领先。艰苦奋斗,河北江南。”
――1966年8月20日,李先念副总理视察沙石峪
“沙石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艰苦创业精神十分感人。你们的精神和作法对全国山区及平原农业开发都有意义。”
――1992年4月,时任国务委员的陈俊生视察沙石峪